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4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宿根高粱接种摩西球囊霉形成共生体后在核素铯污染胁迫下内源激素和光合生理的响应.结果表明: 铯胁迫促进了宿根高粱叶片脱落酸(ABA)的合成,降低了生长素(IAA)、赤霉素(GA)以及玉米素核苷(ZR)的积累,从而导致了ABA/IAA和ABA/GA明显升高,接种摩西球囊霉减少了铯胁迫下IAA、GA以及ZR的降幅以及ABA的增幅,维持了ABA/IAA、ABA/GA和ABA/(IAA+GA+ZR)的稳定性;铯胁迫显著降低了植物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光呼吸(Pr)以及暗呼吸(Dr)等光合指标和呼吸指标,造成植物光合效率降低,接种摩西球囊霉缓解了铯胁迫给植物光合效率造成的负效应.说明在利用植物修复核素污染土壤时可引入摩西球囊霉等丛枝菌根真菌,以提高植物光合效率及同化产物,增强植物耐性,提高修复效率.  相似文献   
162.
以6叶期蚕豆(Vicia faba L.)幼苗为材料,用不同浓度钴(0、20、40、80、120mg·kg-1)土培处理14d,研究不同浓度钴处理对蚕豆体内钴的富集和分布特征,以及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作用参数、生长指标和POD、SOD、CAT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蚕豆的根、茎、叶均能吸收一定量的钴,但不同器官间积累量有显著差异,并表现为根叶茎,且在不同钴浓度处理下根吸收量也存在显著差异。(2)不同浓度钴处理下,蚕豆叶片叶绿素(a、b)含量、气孔导度(Gs)、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0)等参数与对照组相比表现出0~40mg·kg-1浓度下促进,40~120mg·kg-1浓度下抑制,而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以及光系统Ⅱ最小荧光(F0)、最大荧光(Fm)表现为在0~80mg·kg-1浓度下促进,80~120mg·kg-1浓度下抑制,蒸腾速率(Tr)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则在各浓度下一直表现为促进,并且以上光合作用相关参数与对照组相比都在40mg·kg-1浓度下促进作用达到最大。(3)蚕豆幼苗的根长、株高、生物量以及抗氧化酶POD、SOD和CAT活性均随着钴浓度增加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研究表明,蚕豆的根、茎、叶均能积累钴,且吸收量有随土壤钴浓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但以根部的富集能力最强、积累量最大;低浓度钴可以诱导蚕豆中抗氧化酶活性增强,促进其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光合作用效率提高和植株生长发育,而高浓度钴则表现出相反趋势,抑制蚕豆的光合效率和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63.
几种常见的限制草履虫运动的方法及改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杨丽红  魏开 《四川动物》2007,26(3):717-717
草履虫在分类上属原生动物门纤毛纲动物。由于它易采集和培养,常被用做中学生物课以及高校生物专业学生学习原生动物的实验材料。但是,草履虫的运动速度较快,这影响了实验者尤其是初学者对草履虫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的详细观察,而且草履虫的观察实验一般安排在课程的第一次,因此  相似文献   
164.
利用上下解方法研究了一个具有年龄结构的单种群离散反应扩散模型波前解的存在性,并证明了存在具有临界波速的波前解.  相似文献   
165.
杨属是北半球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乔木属。文中概述了青藏高原古近纪和新近纪的杨属化石记录,并根据最新的地层学和年代学数据,对化石的时代进行厘定。化石记录显示杨属在青藏高原最早出现于始新世最晚期。在渐新世和中新世杨属在青藏高原的南部和北部都有较多的化石,但在高原中部尚未见记录。青藏高原具有杨属的化石植物群大多数都是温带落叶阔叶的河岸植被,进一步证实杨属在其演化历史早期就偏好温带近河岸的环境。青藏高原北部的早渐新世植物群中杨属多样性较高,并占据显著优势,表明这一地区在杨属早期分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6.
由于资源分布与环境变量的不同,形成多样的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山地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境异质性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研究生物多样性分布的理想选择。为掌握岷山北部有蹄类多样性、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我们基于四川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边缘区域的160台红外相机监测数据(2017—2020年),将研究区域按固定间隔划分为5个海拔段,分别计算各海拔段和8种植被类型内有蹄类物种的相对多度指数(RAI)和物种丰富度,整理并初步分析了该区域有蹄类多样性和空间分布。结果显示:(1)该区域共记录到6种有蹄类,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是优势种,相对多度指数最高(RAI=41.12);其次是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RAI=14.10)和野猪(Sus scrofa)(RAI=6.76),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RAI=0.59)和扭角羚(Budorcas taxicolor)(RAI=0.34)最罕见;(2)云杉林和冷杉林中有蹄类物种丰富度均最高(6种),有蹄类相对多度指数则在常绿杜鹃灌丛中最高(RAI=96.86),柏木林内的物种丰富度(2种)和相对多度指数(RAI=19.66)均最低;(3)根据相机监测点的海拔,分为低海拔(< 2 500 m)、中海拔(2 500~2 900 m)和高海拔(> 2 900 m)3组,6种有蹄类可以大致分成3类,即高海拔类群(林麝和扭角羚)、中低海拔类群(毛冠鹿和中华鬣羚)和全海拔类群(中华斑羚和野猪);(4)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在中海拔段均最高,整体呈现近似钟形的分布格局。植被以及植被与海拔的交互效应是影响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蹄类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我们建议:保护区在管理实践中应减少中低海拔段干扰,控制林线以上区域放牧;未来的监测或调查应增加极高海拔区域(3 300 m以上)的抽样强度。  相似文献   
167.
混种栽培作物竞争的数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混种栽培中作物竞争的数学模型,用图解分析法结合具体例子,说明了混种中作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规律及混种密度大于净种密度.  相似文献   
168.
摘要 目的:探讨扫频源光学相干层析成像(SS-OCT)在不同肾功能状态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患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DME患者,根据尿白蛋白含量将患者分为正常蛋白尿组(35例,<30 mg), 微量蛋白尿组(28例,30~300 mg)和大量蛋白尿组(17例,>300 mg)。所有患者均接受抗VEGF治疗,比较不同肾功能状态临床疗效差异,SS-OCT技术测量治疗前后黄斑区中央视网膜厚度(CRT)、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FAZ周长、中心凹旁300 μm血流密度(FD-300)、旁中心凹浅层及深层视网膜血流密度的变化。结果:大量蛋白尿组治疗总有效率低于正常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35.29% vs 60.71%、85.71%,P<0.05)。三组治疗后CRT、FAZ面积、FAZ周长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FD-300、旁中心凹浅层血流密度、深层血流密度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大量蛋白尿组治疗前、后CRT、FAZ面积、FAZ周长大于正常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P<0.05),且微量蛋白尿组大于正常蛋白尿组(P<0.05);大量蛋白尿组治疗前、后FD-300、旁中心凹浅层血流密度、深层血流密度低于正常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P<0.05),且微量蛋白尿组低于正常蛋白尿组(P<0.05)。结论:SS-OCT可准确定量评估不同肾功能状态DME患者抗VEGF治疗前后CRT、FAZ形态以及血流灌注的变化,可用于评估抗VEGF疗效。  相似文献   
169.
本文比较了人类轮状病毒(HRV)腹泻与不同人群的T细胞免疫微生态学关系。结果表明:(1)健康人能保持微生态平衡,粪便中未查见HRV,T细胞的总数和功能均正常。(2)HRV携带者也能维持微生态平衡,粪便中仅见少量HRV,T细胞的总数和功能基本正常,但活性T细胞率降低显著。(3)HRV腹泻患儿发生了微生态失调,粪便中查见大最的HRV,T细胞的总数和功能均显著降低。(4)其他腹泻患儿也发生了微生态失调,虽然在粪便中未查见HRV、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但是T细胞的总数和功能也都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70.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是重要的雌雄异株人工林防护树种,但对其环境胁迫的性别响应差异研究不足,性别竞争与胁迫因子的交互效应响应特征尚不清楚。为了探讨锰胁迫和性别竞争交互处理下沙棘雌雄植株的生理响应特征和耐受能力,旨在为沙棘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提供实践指导,该文研究了锰胁迫(4 000 mg·kg-1)和3种不同性别组合模式(雌雄、雌雌、雄雄)处理下沙棘的生理响应,分别测定雌雄沙棘叶片中叶绿素、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总酚(total phenols, TP)、游离脯氨酸(free proline,Pro)、可溶性糖(soluble sugar,SS)、甜菜碱(glycine betaine, GB)以及锰含量。结果表明:(1)锰胁迫下,在所有竞争组合中,性间竞争的雄株(M/FM)SOD活性最高,而MDA含量与对照相比未有明显升高,表明雄株的抗氧化能力更好,膜氧化损伤程度更小。(2)锰胁迫时M/FM积累了更多的游离脯氨酸,表现出更好的渗透调节能力和耐受能力。(3)交互效应分析显示性别互作和锰胁迫交互处理显著影响了沙棘雌雄叶片的光合色素、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能力; 主成分分析显示SOD、POD、MDA、叶绿素b(chlorophyll b, Chlb)、SS、Pro可作为重要的生理响应指示参数。该研究结果对于利用沙棘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可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